“走进公共平台”课程成功举办: 赋能研究生科研创新,构筑交叉学科育人新高地

发布时间:2025-11-10浏览量:11

2025年11月5日,由实验室与装备处主办的“走进公共平台”课程在闵行校区第一教学楼323教室正式启动。来自学校理工科学部院系及多个重点实验室的40余名研究生参加课程,本次课程以“系统讲解+实地参访”相结合的方式,旨在全面提升研究生对学校公共科研平台的认知水平与综合运用能力。

wps1.png

课程伊始,实验室与装备处刘海燕老师系统介绍了学校公共平台的总体建设背景、发展历程、资源配置与管理成效,并组织观看了《我们的实验室》专题宣传片,生动呈现公共平台在支撑高水平科学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刘海燕老师还就后续参观流程、安全规范等作了详细说明,为实践环节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在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分组前往电镜中心、高性能计算中心、实验动物中心(闵行校区)、物质表征中心、微纳加工中心、精密机械加工中心、天童野外观测中心等公共实验平台进行实地观摩与学习。

1.在电镜中心,王奕文、巩志伟、赵玉叶、刘倍托等老师分别就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聚焦离子束系统、球差校正电镜以及生物样品制备设备等尖端仪器的工作原理、技术优势及前沿应用领域进行了专业讲解,并结合学生学科背景进行互动答疑,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科研探索热情。

wps2.png wps3.png

wps4.png wps5.png

2.在高性能计算中心,俞琨与田志雄老师引导学生参观了算力集群机房,直观了解CPU、GPU计算节点及存储系统的硬件构成与运行环境。俞琨老师进一步系统阐释了集群的体系架构及其在解决复杂科学计算问题中的典型应用,并指导学生完成了从账户登录到计算作业提交的全流程实操,强化了其对高性能计算资源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wps6.png wps7.png

wps8.png wps9.png

3.在天童野外观测中心,杨海波老师讲解了中心的核心观测任务与样品标准化处理流程,并引导学生参观了前处理室与仪器室,现场演示了全自动间断化学分析仪、气相色谱仪等大型精密设备的操作,增强了学生对野外观测研究与实验室分析衔接的实践认知。

wps10.png wps11.png

4.在实验动物中心(闵行校区),韩红辉老师首先向学生详细介绍了B区屏障设施的布局、设备配置,阐明人流、物流、动物流的科学管理规范及动物实验的前期准备与注意事项。在A区大型科研仪器平台,重点展示了质谱流式细胞仪、转盘共聚焦细胞成像系统、激光显微切割仪、组织切片扫描系统、类器官串联培养系统、活细胞能量代谢监测系统、多模式微孔板检测仪、数字PCR仪、测序仪等一系列高端设备的功能,鼓励学生跨学科利用平台资源,产出创新成果。

wps12.jpg wps13.jpg

5.在微纳加工中心,学生深入了解了光刻机、激光直写系统等图形制备核心设备,以及电子束蒸发、磁控溅射等薄膜沉积设备的技术原理与半导体、微机电系统等领域的应用。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台阶仪等表征设备的讲解,深化了学生对微纳加工与精准检测协同推进科研创新的理解。现场技术人员与学生互动频繁,学习氛围浓厚。

wps14.png wps15.png

参与课程的学生普遍认为,本次课程内容充实、形式生动,深化了大家对学校公共科研资源的系统认识,有效提升了平台使用能力与跨学科研究意识。

“走进公共平台”课程是学校推动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服务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未来,公共平台将持续拓展开放共享的广度与深度,强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坚实支撑。



撰稿:各中心

审核:刘海燕